9月13日,“海光系统互联总线协议开放生态研讨会”在京举办。会上,海光面向GPU、IO、OS、OEM等产业全栈,正式宣布开放CPU互联总线协议(HSL),意在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伙伴,协力共建高效互通的计算生态,全面释放国产算力潜能。

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,传统单一形态的处理器架构越发难以满足多样化场景的需要,由各类芯片组成的异构计算体系成为主流方向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,CPU、GPU、NPU、加速卡存储与网络模块的高效协同,是释放异构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。“要实现这一点,必须依赖统一的互联总线协议。它既是算力单元之间沟通的语言,也是实现系统互通、算力融合的重要基础。”
作为国产高端通用计算龙头,海光一直秉持开放兼容的发展策略,并在安全性、稳定性方面打下坚实基础。基于HSL协议,海光CPU将进一步担当起计算系统协同进阶的底座。
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表示,“系统互联总线开放后会带来三大好处:一是打通产业链协同堵点,系统性提升算力效率;二是提升了CPU与GPU等外设之间的协同,能够更充分利用硬件资源,更好的推动算法和应用的创新;三是共同促进行业统一标准的制定,推动全栈产业生态向前发展。
具体来看,HSL的核心内容包括开放完整的总线协议、提供IP参考设计、开放指令集等。产业上下游伙伴可通过海光系统互联总线,实现更高效的系统连接。比如降低访问延迟、自定义简化协议栈、提升链路利用率、支持缓存一致性和自由的多链路扩展。同时也将极大有助于部件及整机研制厂商快速设计不同品牌的GPU产品并推向市场,真正释放出国产算力的产业协同效能。
会上,GPU、IO、OS、OEM等行业伙伴对此表示高度认可。并且各方形成共识:大模型需求驱动下,异构而成的AI计算开放架构是一道必选题,产业全栈亟需建立起跨层协同设计的新机制。海光通过HSL协议,为上下游参与者带来了一个“动脉级直连”的平台和纽带。
接下来,国产化力量将结成生态共同体,并肩迈向更开阔的算力产业未来。